开福寺,位于阳城县南大街东路,这是一座创建于北齐天保四年的古佛寺,早先叫“文殊寺”,金大定时改名为“福严寺”,明洪武年间称为“开福寺”。现存戏台、献殿、大雄宝殿三座建筑,虽数量不多,但每座都非常精致,有独特之处。
开福寺位于县城的南端。开福寺为三进院落,除舞楼、献殿、大雄宝殿外,在大雄宝殿后面还有千佛阁、地藏王殿、十帝闫君殿。遗憾的是,如今这三座建筑早已不存。在古地图上,开福寺的旁边还标有一条“官府巷”。原来,开福寺往北不远处,就是阳城古县衙遗址。而与坐落在其东面的文庙,相距也就200米。
开福寺规模宏伟,占地面积1.6万平方米,建筑面积6311平方米。现有佛殿三进,******进为三圣殿,第二进为大佛殿(即大雄宝殿),第三进为毗卢殿。东厢有客堂、斋堂、库房、方丈居室;西厢为说法堂、禅堂等。
开福寺内的舞楼为明代建筑,其斗拱秀气的建筑风格,与屋檐如大鹏展翅的献殿明显不同。按传统习惯,作为娱乐活动场所的舞楼,一般只在祭祀神仙的庙宇中出现。按古人说法,演戏是演给神仙看的。在晋东南地区的舞楼对面,基本都有庙宇相对应。这座作为佛家寺院的开福寺,本应是清净之所,为何却出现一座舞楼?有专家认为,开福寺的舞楼,其实是寺院的山门,俗称护神殿,也称天王殿,“从戏台的建筑结构上推断,舞楼的原貌应该是开福寺的山门,门前有一个浅廊,正中开门出入通行,山门内为天王殿,是佛教护法诸神的殿宇。”
在佛教寺院中,大雄宝殿就是正殿,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,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。然而,与献殿相比,开福寺的大雄宝殿显得有些矮小。让人奇怪的是,这座本是金代结构的建筑,其殿门却带有民国时期引进的欧式风格。
与建在1.6米高台基之上的献殿相比,大雄宝殿的石砌台基只有0.44米高。大殿面宽五间,进深六椽,单檐悬山顶,琉璃脊饰,殿内梁架为四椽栿对后乳栿,通檐用四柱,殿用减柱造法,五间屋身仅在后槽明间用两根金柱,金柱用材硕大,柱头卷刹明显,柱础为素伏盆式,柱头施四铺作斗拱。
开福寺内还有一件宝贝代表着阳城的古建筑“一绝”,那就是阳城乔氏琉璃。琉璃制作在晋城有悠久的历史,其中又以阳城县乔氏琉璃为。唐代时,阳城的琉璃制作世家乔氏家族先祖,由陕西迁至高平。经宋、元两代,乔氏家族于明朝时期辗转到达阳城,专门从事黑、绿瓷器和琉璃的生产。由于其所烧制的琉璃远近闻名,于是被人称“乔氏琉璃”。